一、引言
近年来,我市全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充分运用“互联网+工商登记”,创新注册登记便利化服务举措,构建了常州工商(市场监管)全覆盖、跨平台、多方式的登记注册便利化体系,截至目前,已实现85℅以上的工商(市场监管)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办”,100℅的审批服务事项实现“不见面”办理;2012年起,按照“外网受理、内网办理”的方式,在全省范围内,先行先试,推进开展网上登记、网上名称登记模式;2015年起,推广应用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实现“线上线下、虚实一体”的市场主体登记新模式;2017年9月,在常州市和天宁区、钟楼区积极实施“证照联办”改革,竭力解决准入不准营的客观问题;2017年12月,全市工商(市场监督)全面推广“网上申报办理+EMS政务专递收送”服务模式,进一步提高“不见面”审批服务知晓度;2018年4月,推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系统,切实解决核名难问题,进一步优化企业和群众办事环境。
截至2018年4月底,全市网上登记率已达96.34%,通过网上名称登记14080件,颁发电子营业执照2.944万份,成功办理全程电子化登记270家,700余户企业通过自主申报获得名称。
二、推进不见面审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存在企业对便利化登记的举措不甚了解,甚至对持怀疑态度,办理时选择主动放弃便利措施,如“三个工作日开办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名称自主申报”等,愿意按照传统的登记方式进行操作。
二是企业对通过快递邮寄文书材料的方式接受度不高。从窗口实际情况看,虽然登记人员在登记过程中会积极引导,但多数申请人出于材料的安全考虑,对采取通过快递邮寄材料的方式还是不能接受,宁愿选择来窗口边咨询,边办理。
三是网络身份认证等因素影响全程电子化推进。我省推广的全程电子化登记,是通过与银行合作,通过EID银行卡或银行U盾进行网络身份认证和电子签名,企业主动采取这一方式进行注册登记的积极性并不高。再者,受推进银行及在线办理银行网点数量的限制,也极大地影响了全程电子化登记的推广运用。
四是电子营业执照的应用推广须加强。目前发放的加载EID功能的银行卡,以及后续的无介质电子执照,都存在应用不够广泛的问题。当前,只有网上电子亮照、年报登陆等为数不多的功能。“拿回去不知道怎么用?”,这一企业经常性疑惑也成为制约进一步推动全程电子化登记的主要因素。
五是部分登记立法与相关制度需完善。当前正在全力推进的全程电子化登记过程中,涉及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进行修改或完善,电子档案的利用、对外查询、法律效力方面以及司法部门认可方面,均需立法明确相关的部门职能、业务定位,这样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在试点推进与政府其他部门沟通协作,才能够更加顺畅和高效。
三、突破工商不见面审批发展瓶颈的对策建议
一是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登记注册窗口、银行代办网点、报纸、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及时解答和回应社会公众关注的问题,提高公众对我市不见面审批以及登记注册便利化举措的了解和认可程度,营造良好氛围。
二是积极推广全程电子化登记。探索实施智能化登记方式,借鉴苏州、盐城的试点经验,对个体工商户实施自助式办照登记模式。推进“手机工商通”,拓展电子化登记身份认证的方式,通过工商通系统,完成实名认证、电子签名和电子营业执照下载等业务,突破了时间地域界限,轻松办理工商登记。
三是积极实施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改革企业名称登记申报模式,全面推行市场主体名称自主申报登记改革,将企业名称库外挂在互联网供申请人查询,实行网上名称自主申报,由企业自主选择名称,全力提高名称登记便利化。进一步保护企业名称专用权,贯彻执行《省工商局关于企业名称强制纠正工作规范的通知》(苏工商审批〔2018〕66号),切实提高名称争议处理效率。
四是深入推进“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根据《工商总局等十三部门关于推进全国统一“多证合一”改革的意见》(工商企注字〔2018〕31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多证合一”改革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7〕122号),全面执行总局、省局“多证合一”改革涉企证照事项目录,对“多证合一”改革事项全面实行“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的工作模式,及时更新材料规范要求,做好部门间衔接配合工作。
五是积极强化部门协作。积极与相关职能部门主动对接,转变工作思路,努力实现工商(市场监管)数据信息与统一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对接,通过信息共享、流程优化等方式,加快推动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建立电子营业执照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的互认共享机制,探索电子营业执照在“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应用新模式,不断满足和提升办事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